在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,
来自胶州剪纸之乡的董丽霞
将亲手制作的剪纸作品结合
(相关资料图)
现代多媒体的呈现方式,
让更多的青岛元素
呈现在央视的舞台上。
舞台地面上铺设的《兔“榴”百“财”》的大型剪纸。
少儿民俗舞蹈《我和爷爷踩高跷》是一个集中展示非遗的节目,踩高跷、花样蒸馍、剪纸……蔚为大观的传统非遗让中华儿女找到了根植于骨子里的传统与记忆。其中,剪纸元素是舞台上最具冲击力的视觉符号:舞台地面上铺设的是《兔“榴”百“财”》的大型剪纸,舞台背景大屏上则是多层福字剪纸叠加而成的效果,还有演员们服装上的剪纸元素,以及街铺楼宇、人间百态等图案,都是董丽霞用一纸一剪制作出来的。
董丽霞在剪纸。
接受采访时,作为胶州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的董丽霞还是难掩激动,她表示,除夕夜她跟家人一早坐在了电视机前,等待着这一节目的播出,“别人可能更多地关注舞台上的表演,而我却在仔细分辨舞台上的这些剪纸作品,有些作品是原作,有些作品是多幅叠加,还有一些作品用了一些现代的高科技手段予以呈现,看到我的这些剪纸作品出现在春晚的舞台上,能够给演出增加一份精彩、一份喜庆,特别开心。”
董丽霞剪纸作品。
董丽霞与央视结缘不是一次了,她曾于2016年将胶州剪纸作品带上了央视的《中国民歌大会》节目,“当时耗时20多天制作了200多幅作品,将整个舞台装饰得红红火火。”也正是基于上一次的良好合作,以及舞台效果的良好呈现,今年的央视春晚在10月份筹备之初,就再次向董丽霞发来了邀约,“其实2016年的《中国民歌大会》录制结束后,导演组就找到我,希望将这些剪纸作品存留下来,以期之后的节目录制过程中再做使用。”董丽霞表示,但是今年春晚的剪纸创作又不能完全照搬之前的经验,必须要具有新时代的特色,所以她在接到创作任务后,开始了日以继夜的赶工,“央视导演那边作品要得急,因为剪纸完成之后,他们还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舞台效果的制作,以及演员节目的合成,在我这个环节绝不能拖后腿。”为此,董丽霞谢绝了一切出门邀约,专心创作,“做设计、画大样,剪作品,然后再做修改,每天都得干到凌晨两三点钟才能睡觉。”那一段时间,董丽霞的日常作息被剪纸完全地占满,自己负责制作,爱人张剑则负责拍照、上传、对接节目组相关负责人,然后再根据导演组的反馈进行修改,“我已经记不清楚制作了多少幅剪纸作品,只要导演组有要求,我就要保证完成任务。”
董丽霞剪纸作品。
在今年制作的这些春晚定制版剪纸作品中,董丽霞最为喜欢的是一幅《兔“榴”百“财”》作品,这一作品放大之后投射在整个演出舞台上,“整幅作品中包含了兔子、石榴、白菜等诸多元素,作品中间是一个兔妈妈的形象,旁边有依偎在侧的兔宝宝,腿部还有两个石榴,寓意榴开百子,旁边不再是胡萝卜,而是配上了胶州大白菜的形象,一方面取‘百财’之意,另一方也希望将我们家乡的特色进行更多的宣传。”董丽霞表示,剪纸的功法和技术都只是一部分,重要的是文化的传承,让大家通过剪纸了解民俗风情,才是剪纸最大的意义。